1679年9月2日,河北三河、北京平谷8级大震前,气候特别酷热;虽然是9月了,但仍是酷热难耐。1925年3月16日,大理地震前,黄雾四塞,久旱不雨,晚不生寒,朝不见露,构成典型的干、热、阴霾的气候。
1933年,四川省迭溪大地震。也有这样的记载:“连日皆极晴朗酷热,震前尤甚,下午14时半地震。夜间气候陡变,暴风高文,暴雨忽来,晚22时许地忽又大动。”1966年3月8日,河北邢台地震。震区地上冻结,返潮春天来得早。气候材料记载,震前数日的日平均气温从零下13℃突然上升至12℃,升降起伏达25℃。1969年7月26日,广东阳江地震。震前几天,当地气候很特别,气候特别炽热,人感不适。1970年1月5日,云南通海地震。
原本1月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月份,但地震前几天,气候变热。地震前一天夜里,特别炽热,不少人睡不着,风吹到脸上感到暖洋洋的。1973年2月6日,四川炉霍地震。地震前呈现的日平均气温,比历年同期都高。1974年5月1日,永善地震。地震前几天特别炽热,比6月份还热。
夏日,我国常为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团所操控。震前的热反常促进了对流效果的加强,随同而来的常是滂沱大雨,大雨往后气候更热,震前到达高潮。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,北京、天津等地就降了滂沱大雨,往后又产生激烈余震。
有人发现气压改变越大,地震的次数越多。而山区的地震,在气压下降时产生地震的份额较大。“冷热交织,地震产生”“久晴动,久阴动”“早震晴,晚震阴”等谚语,都说明晰气候改变与地震的联系。气候改变时,可能是大气对地壳遍地压力不均,促进快要产生地震区域的开裂活动的加重;或者是地壳的行将开裂释放出热量使气候变热。历史上还常有大旱大涝后产生地震的状况,这可能是地下水的多少产生显着的改变,损坏本来的平衡,触发了地震。回来搜狐,检查更加多